7月11日学术报告

  应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花粉与热带气候变化实验室’John Dodson教授、晏宏研究员、李建勇博士邀请,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吕厚远研究员将于711日来地环所交流并做学术报告。 

  报告人:吕厚远 研究员 

  报告题目:微体化石分析与古气候、古代饮食文化研究 

  报告时间:2016711日(星期一)上午10:00-11:00 

  报告地点:视频会议室1102报告厅 

  报告人简介 

  吕厚远博士现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与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理事、副秘书长,中国环境考古学分会秘书长,中国孢粉学会理事,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古生物学会常务理事,新疆楼兰学会常务理事,《科学通报》编委。在PNASNatureQSRScientific Report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获奖及荣誉:20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2001-国家海洋局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2000-第二届中国第四纪研究青年科学家奖;1994-第三届山东省优秀青年科技奖; 1993-年国家海洋局杰出青年奖;1993-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奖。 

  主要研究方向: 

  1植硅体研究:初步建立了我国植硅体分类系统,提出了区分水稻、黍、粟农作物植硅体的分类标准, 明确了中国不同气候带土壤中植硅体组合特征,为进一步开展我国植硅体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2多指标现代过程分析:较系统地开展了我国陆相古气候定量研究工作,量化了土壤磁化率与气候参数的函数关系,初步认识了我国现代土壤有机碳同位素空间分布规律,建立了表土植硅体、孢粉组合与气候参数和植被类型的定量关系,进行了多指标综合古气候定量研究的探索。 

  3孢粉学研究:系统开展了青藏高原和西北干旱区现代表土孢粉分析, 结合植硅体分析验证了黄土高原地质、历史时期基岩山地、沟谷和塬面古植被记录的差异,提出了青藏高原那曲地区250万年来5次大的植被变化的孢粉学证据,初步揭示了青藏高原全新世气候温度、降水时空变化规律。 

  4环境考古研究:利用植硅体、花粉、淀粉分析等手段,对我国陕西关中、河北、河南、新疆罗布泊等地区重点考古遗址,开展了农业考古和环境考古研究,对于早期水稻、粟、黍农业起源,青海喇家遗址4000年前古代面条成分分析、磁山文化农业考古、环境变化与农业起源的关系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新认识。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花粉与热带气候变化实验室 

  二〇一六年七月八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