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风云·青年论坛》第二十二期 北方旱区土壤-水文过程与环境生态效应(会议手册)
为持续推动研究所青年科研人员多学科交叉,进一步拓展科研宽度,深化纵深发展,强化科研中坚力量,扩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影响力,中国科学院青促会地环所小组秉承和发扬研究所《古今风云》论坛的精神与风格,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科技前沿,筹办《古今风云·青年论坛》。论坛将通过多学科融合,扩展科研维度,孵化新思路、新方向,打造青年学者蓬勃发展的新势力、新局面。
《古今风云·青年论坛》第二十一期将聚焦北方旱区土壤-水文过程与环境生态效应,在防沙治沙、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旱区水文过程、土壤碳循环等方面开展深入交流。欢迎各位老师和同学参加!
*备注:25分钟报告+20分钟交流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黄土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青促会地环所小组中国科学院青促会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小组
中国科学院青促会地学分会 陕西黄土高原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干旱区光伏场地生态水文过程观测与模拟
何志斌,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中国科学院 A 类“BR计划”,主持过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和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现任甘肃临泽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寒旱区水土资源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水文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主要从事干旱区生态水文学研究,在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学基础理论、气候变化与碳水循环以及受损生态系统快速修复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已发表学术论文19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 6本,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被采用的咨询建议5份,其中中办采用2份。
敦煌莫高窟百年治沙史
柳本立,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沙漠与沙漠化研究生副主任、敦煌戈壁荒漠研究站副站长,中国科学院特聘骨干研究员、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西部之光A类青年学者,长期开展风沙灾害防治、土壤风蚀预报等方面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等项目。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奖等奖励,第20届甘肃省青年岗位能手。兼任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防沙新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水土保持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甘肃省钱学森沙草产业基金会理事,青年地学论坛秘书长,甘肃省科普专家。
山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积累特征及微生物群落构建机制
王旭洋,博士、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西部突出贡献人才”。主要从事植被-土壤系统碳氮磷多尺度耦合及微生物调控机制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以第一/通讯作者在Geoderma、CATENA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7篇。近年来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人才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科技帮扶课题、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等8项。曾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等。目前担任iMeta、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等期刊青年编委。
中国灌溉信息的反演与重建及其水资源意义
张凌,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致力于灌溉水资源与可持续利用研究。迄今已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被引1100余次(Google Scholar),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在ESSD, ERL, Earth’s Future, JH和JEMA等地学领域主流期刊发表论文22篇(包括16篇Top期刊论文)。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人才项目,以及中科院西部青年学者B类等项目。曾入选中国科学院“特聘骨干”研究岗位、中科院青促会会员,以及中科院西北院“西部突出贡献人才”。
多年冻土环境中河流-融区系统的水文过程
刘伟博,男,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研究员。2016年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7年获加拿大Sentinel North Excellence Scholarship,于2018-2021年在拉瓦尔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目前主要从事寒区环境与工程方面的研究,已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包括Water Resources Research亮点论文(AGU Editor’s Highlight),Permafrost and Periglacial Processes封面论文等。主持(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面上基金各1项,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B类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重点基金和中国科学院B类先导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