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干旱区土壤碳循环国际培训班开幕
8月18日,由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资助、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承办的2024年“一带一路”干旱区土壤碳循环国际培训班在西安开幕。来自11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24名优秀青年研究人员参加了此次国际培训班。此次国际培训班旨在加深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土壤碳循环研究领域的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安芷生、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孙有斌、陕西省科学技术厅二级巡视员张文华、西安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李建勋、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副主任王学立、西安地球环境创新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刘春卓、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谭亮成研究员等出席开班仪式。此次开班仪式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科技外事处处长李力和培训班班主任陈骥研究员共同主持。
会议现场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名誉所长、安芷生院士在致辞中表示,碳循环作为地球系统科学的核心议题之一,对于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带来的环境影响至关重要。干旱区,特别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部分地区,因其独特的生态系统和土壤属性,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他强调,深入探讨干旱区土壤碳循环的基础知识和前沿动态,分享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方法,对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生态科学、环境科学和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合作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名誉所长安芷生院士致辞(线上)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孙有斌研究员在致辞中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通过精心打造系列“一带一路”气候环境变化精品课程,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80多名青年科学家建立起广泛、持久、深入的合作。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搭建了高质量的科技合作平台,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气候环境领域的青年科学家,多名早期培训班学员已成长为相关领域的骨干科技力量。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孙有斌研究员致辞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二级巡视员张文华致辞强调陕西正全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希望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依托“一带一路”国际培训班平台,广交海内外科技界朋友,扩大创新合作,吸引海外杰出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来陕合作创新创业,协同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人才队伍建设,帮助提升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创新能力,为全省做出示范引领。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二级巡视员张文华致辞
西安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李建勋在致辞中表示,西安是座承载着数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不仅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更是今天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土壤碳循环作为全球碳收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调节气候变化、维护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期望培训班借助西安这个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合作开放创新高地,共同探讨干旱区土壤碳循环前沿科学问题,建立起跨越国界、学科与行业的深厚友谊与合作网络,共同为推动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西安市科技局副局长李建勋致辞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谭亮成研究员在开班仪式中回顾了上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培训班的成功经验,并寄予厚望,期望本届培训班能继续为更多学员提供高质量的研究课程,同时加大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青年科学家的培养与支持力度。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谭亮成研究员致辞
本届培训班从8月18日至8月31日,为期14天,将围绕“一带一路”干旱区土壤碳循环研究展开,通过理论学习、实验室参观及技能培训、野外考察、典型案例授课和访谈交流,使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青年学者掌握干旱区土壤碳循环的基本研究方法,探索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生态系统增汇减排的新方法与新途径。培训班有幸邀请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多所知名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数十位土壤碳循环领域的杰出学者进行授课。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科技外事处处长李力主持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陈骥研究员主持
本次国际培训班,是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积极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具体实践,是落实中国—中亚峰会成果清单的具体行动,对推动干旱区生态学学科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搭建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与共建国家的科技合作平台、增强我国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科技影响力起到积极作用。
会议合照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