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环境研究所现代室及青促会小组成员谭亮成、康树刚和蓝江湖研究员应邀前往兰州大学做学术交流
谭亮成研究员做了“4.2ka气候事件与中华文明发展”的学术报告,康树刚研究员做了“从中国黄土古气候记录看未来气候变化:两点尝试”的学术报告,蓝江湖研究员做了“我国西北地区全新世多尺度气候演化:年代学-气候重建-综合集成”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董广辉教授主持,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0余名师生参加了报告,参会师生与三位学者进行了热烈的现场讨论交流。
谭亮成研究员报告现场
谭亮成研究员以石笋记录为切入点,系统地介绍了中华文明发展与4.2ka气候事件之间的关系。首先展示了4.2ka事件对全球不同区域社会演进所造成的影响,详细讲解了关于该气候事件的研究背景、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使用石笋记录进行相关研究的重要性。随后,他对中国北方和南方地区已有的典型石笋记录进行了梳理,并与孢粉、湖泊水位等记录进行了对比,揭示了4.2ka事件时中国的降水在空间上表现出的“南湿北干”模态。此外,基于高分辨的石笋证据,展示了黄河和长江流域在4.2ka前后发生的年代际尺度的极端降雨事件,并结合大禹治水的传说进行了讨论。最后,谭亮成研究员深入探讨了中国不同区域史前文化发展与气候变化间的关系,指出干旱、洪涝、人文等因素在不同文化区的作用模式存在差异,对于中原地区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康树刚研究员报告现场
康树刚研究员以黄土记录为切入点,讲解了黄土高原黄土剖面记录的多时间尺度冬季风变化,以及中亚伊犁盆地过去30 ka粉尘通量的变化,进而探讨了黄土研究对当今和未来的指示意义。他首先从构造尺度、轨道尺度、亚轨道尺度、千年—百年尺度梳理了黄土记录与东亚冬季风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了黄土高原地区4个高质量年代控制、高分辨率黄土剖面的研究成果,结合器测资料与模式预测研究指出,在未来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冬季风可能会呈长期减弱趋势且其(年际)变化幅度可能减小。随后,他介绍了中亚地区黄土与古气候研究的进展及问题,并以伊犁盆地为研究对象,揭示了不同剖面之间粉尘堆积通量和变化模式存在巨大差异的现象。基于多个黄土剖面的研究结果,他发现亚轨道尺度上粉尘堆积通量变化受西伯利亚高压主控,进一步的研究暗示未来全球变暖背景下该区域粉尘活动可能会持续减弱。
蓝江湖研究员报告现场
蓝江湖研究员以湖泊沉积记录为切入点,从年代学、气候重建、综合集成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讲解。他首先从年代学的角度,介绍了137Cs这一人工放射性核素的研究进展和争议之处,对多个湖泊沉积钻孔的研究后厘定了我国西北及中亚地区湖泊沉积物137Cs的峰值时标,并以博斯腾湖为例对西部地区广泛存在的碳库效应进行了探讨。随后从气候重建的角度,详细讲解了西北地区晚全新世百年尺度水文气候变化历史及驱动机制,进一步探讨了区域环境演变对中亚西风区与东亚季风区人类文明的影响。最后,他介绍了中亚地区全新世的气候变化格局及存在的争议,通过对中亚北部地区多个沉积记录的综合集成研究,并与太阳辐射、区域环流、温度变化等要素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西风-季风协同作用下中亚全新世水文气候响应的新认识。
报告现场
谭亮成、康树刚、蓝江湖三位研究员以深入浅出、系统丰富的报告内容,吸引了众多师生前来学习交流,现场座无虚席。三位学者以不同的沉积记录为研究对象,展示了石笋、黄土、湖泊领域研究的前沿成果和热点科学问题,向参会师生呈现了一场学术盛宴。讨论环节,参会师生就4.2 ka气候事件的发生机制及影响、黄土沉积的影响因素、湖泊记录的定年与气候重建等相关学术问题与三位学者进行了充分的讨论。通过本次交流,深化了所有参会师生对多研究载体、多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等相关问题的认识,进一步加强了我所与兰州大学在气候环境背景重建、环境考古、沉积物定年等领域的合作。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