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环境所揭示北京南部和北部水溶性气溶胶氧化潜势存在显著差异
大气细颗粒物(PM2.5)能够进入人体细胞,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氧化应激是大气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主要机制之一,其特征是产生活性氧物质(ROS),导致细胞氧化还原失衡。大气细颗粒物引起人体氧化应激的能力被定义为其氧化潜势(OP)。大气细颗粒物中的水溶性组分对其氧化潜势有显著贡献。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汝锦研究员团队基于二硫苏糖醇(DTT)法对北京南部和北部水溶性PM2.5的氧化潜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水溶性PM2.5的氧化潜势受水溶性有机物和可溶性元素共同影响,而南部水溶性PM2.5的氧化潜势主要受可溶性元素影响。正矩阵因子(PMF)源解析结果表明,南部地区机动车排放(39%)和生物质燃烧(25%)对DTTv贡献较多,而北部地区以机动车排放(52%)为主。
上述研究结果揭示了北京水溶性PM2.5氧化潜势的南北差异,表明机动车排放是造成北京水溶性PM2.5 OP的重要因素,为进一步了解大气PM2.5健康影响的区域差异提供数据支持。
该成果近期发表于《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期刊上。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25015),中国科学院战略重点研究计划(XDB40000000),中国科学院项目(ZDBS-LY-DQC001),新基石科学基金XPLORER PRIZE和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GZC20232628)的支持。
原文详见:
Yuan, W., Huang, R.-J.*, Luo, C., Yang, L., Cao, W., Guo, J., and Yang, H.*: Measurement report: Oxidation potential of water-soluble aerosol components in the south and north of Beijing, Atmos. Chem. Phys., 24, 13219-13230, https://doi.org/10.5194/acp-24-13219-2024,2024.
图1. (a)PM2.5浓度、(b)DTTv和DTTm、(c)水溶性有机碳(WSOC)及其在365nm处的吸光(Abs365)、(d)硝基芳香族化合物(NACs)及(e)总元素浓度的时间序列
图2. (a)南部和(b)北部DTTv的源贡献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