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环境研究所利用高分辨率石笋Pb记录揭示亚太低纬地区工业革命以来的大气Pb循环
铅(Pb)污染物是环境中的隐形杀手,对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尤其是儿童)具有极大危害。而且,近年来地质载体中的Pb污染信号也被提议可用来表征人类世。因此,全球Pb循环研究备受关注。目前的Pb污染研究多集中在两极和中高纬地区,低纬地区的Pb循环研究非常缺乏。近期,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极端气候事件及影响”团队(EXCEIS)谭亮成课题组领衔,首次基于泰国南部Klang洞和我国广东仙人岩的石笋Pb含量和Pb同位素记录,探讨了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对亚澳地区Pb循环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仙人岩洞石笋XRY24的Pb含量和Pb同位素记录主要反映我国东南地区过去70年的Pb污染历史(图1),而Klang洞石笋TK131的Pb含量和Pb同位素记录反映更大区域尺度的Pb排放活动(图2)。这是因为Klang洞位于亚澳季风的核心区域,受亚澳季风环流的影响更大,局地Pb排放以及Pb污染物的长距离传输共同影响着该地区的Pb循环(图2),其中Pb污染物的长距离传输在1980年之前主要受控于东亚冬季风(EAWM)强度的变化,EAWM越强(弱),传输来的Pb污染越多(少)。而1980年之后,该地区Pb污染物的长距离传输受区域工业Pb排放强度的影响更为显著,这表明不断增强的人类活动会超越大气环流成为区域Pb循环的主控因素。
研究建议,在人类世环境背景下,应采取更严格的污染治理政策以减少区域Pb污染。研究也证实石笋可以作为记录区域大气Pb沉降的优良载体在未来全球Pb循环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该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主流期刊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上,文章第一作者为王甜莉博士,通讯作者为谭亮成研究员,合作作者来自中国、泰国、美国和以色列等国家。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课题(41991252)、中国科学院基金西部之光交叉团队项目(xbzg-zdsys-202217)、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科学研究与创新基金(DIS66230002)的支持。
相关文献:
1. Tianli Wang, Pei-Hsuan Yao, Chuan-Chou Shen, Sakonvan Chawchai, Adi Torfstein, Ashish Sinha, Hai Xu, Tsai-Luen Yu, Fangyuan Lin, Xiqian Wang, Dong Li, Hai Cheng, R. Lawrence Edwards, Zhisheng An, Liangcheng Tan*. Anthropogenically-induced atmospheric Pb cycle in low-latitude Asia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recorded by high-resolution stalagmites.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2024, 232: 104337.
https://doi.org/10.1016/j.gloplacha.2023.104337
图1. XRY24的Pb记录与经济统计以及Pb排放数据对比。(a)XRY24的206Pb/207Pb;(b)XRY24的Pb浓度;(c)广东湖光岩的烟炱通量;(d)中国煤炭消耗和燃煤Pb排放;(e)中国汽车数量和汽油Pb排放。
图2. TK131 Pb记录与区域气候条件对比。(a)XRY24和公海(GH)沉积物中的Pb浓度变化;(b)TK131的206Pb/207Pb;(c)自然源对TK131 Pb含量的贡献;(d)TK131的Pb浓度;(e)绿色线条为基于HadSLP2r数据集模拟的1870~2010年间的EAWM强度变化,灰色线条为基于中国东北地区树轮重建的1750~1997年间的冬季(2~4月)温度,可以指示EAWM强度。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