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地球环境研究所在大陆尺度上河水镁同位素季节变化研究取得进展

  化学风化通过消耗大气CO2而调控地球表层温度,但化学风化与气候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争论的热点,其核心是缺乏有效指示化学风化的指标。因岩性和元素性质差别,传统元素含量及比值(如CIACIW等)无法定量重建大陆风化速率及强度。MgSr同位素分别擅长于示踪碳酸盐岩与硅酸盐岩来源比例和过程,因此联合使用可精细刻画碳酸盐岩与硅酸盐岩化学风化的过程细节,有益于大陆风化史的重建。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金章东研究团队,联合法国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中心、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德国美茵茨大学等国际科学家,利用黄河中游季节性河水样品,分析了河水MgSr同位素组成,发现引入五端元混合模型可以有效解释黄河中游Mg移除过程以及87Sr/86Sr季节变化。首先,他们搭建了方解石-白云石溶解框架,结合黄土淋滤实验数据并根据优先碳酸盐岩移除过程的分配系数,刻画了碳酸盐岩溶解过程中不同矿物溶解-再沉淀过程对Sr/CaMg/Ca的响应。随后,他们根据方程确定了干旱季节碳酸盐岩相对硅酸盐岩风化的贡献比例,再结合季风期下降的δ26Mg87Sr/86Sr下降值,确定了季风期碳酸盐岩的贡献比例有所上升(约10%。在确定了碳酸盐岩与硅酸盐岩贡献比例的基础上,他们再利用瑞利分馏模型,模拟了次生碳酸盐优先沉淀与粘土生成对镁同位素的分馏。模型结果表明,δ26Mg87Sr/86Sr季节变化的初级控制要素是季风降雨导致的碳酸盐岩溶解,其次是次生碳酸盐优先沉淀过程,可向偏重方向分馏镁同位素约0.17‰0.39‰;紧随着的是粘土的生成,将进一步降低河水镁同位素组成,最终造成我们在大陆尺度上所能观测到的河水镁同位素季节变化(如下图)。

  该研究是首次在大陆尺度上观测到剧烈的温度、水文等要素的变化并未引起河水δ26Mg明显变化,而精细刻画了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相对比例、次生碳酸盐岩和粘土生成过程对河水δ26Mg变化的控制,将有益于利用河水δ26Mg重建大陆化学风化史。

   

   在确定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风化贡献比值基础上,瑞利分馏模型精细模拟优先碳酸盐岩沉淀、粘土生成对镁同位素的分馏。

  上述研究成果以Seasonal Mg isotopic variation in the middle Yellow River: Sources and fractionation为题发表在著名地球化学期刊Chemical Geology上。该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长安大学苟龙飞副教授是第一作者,中科院地环所金章东研究员是通讯作者。论文原文链接如下: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09254123000141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