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环境研究所揭示西欧海洋碘传输到达中亚干旱区的过程

  碘是环境中重要微量元素,地球表层环境中碘主要存储于海洋,海洋释放是陆地环境,特别是大气中碘的主要来源,岩石风化、植物和土壤通过生物化学途径也向大气释放一定量碘。虽然环境碘的行为已有大量研究,但陆地环境中碘的来源,传输和保存过程还有不少问题尚不清楚。

  作为碘唯一的长寿命放射性核素,现今环境中的129I主要来自于英法核燃料后处理厂的释放。由于其释放的总量(8000kg)远超过环境中天然129I的量(250kg)、及点源释放和强挥发性等特征,保存在沉积物中129I的含量及变化可以用于示踪西欧海域的碘及其长距离传输过程。同时泥炭清晰的沉积环境还可用于研究碘在环境中的保存和迁移行为。

  据此,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加速器质谱中心环境放射性课题组与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利用高灵敏度的加速器质谱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技术,结合化学分离方法,研究了位于典型中亚干旱区的新疆巴里坤泥炭沉积物柱中的129I及其稳定同位素127I的分布,获得了该地区近百年来129I127I水平及其变化。

  研究结果表明,上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巴里坤泥炭中的129I主要来源于全球大气核武器试验,自七十年代起英法核燃料后处理厂释放的129I取而代之成为主要来源,且1975-1997年间以英法核燃料后处理厂直接释放到大气中的129I为主导,1997年至今以释放到周边海域,然后通过海洋二次释放进入大气的129I为主,释放至欧洲大气中的129I通过西风传输到达研究区,并记录在泥炭沉积物中。从而证实中亚干旱区环境中碘的海洋来源和传输途径。129I的最高值出现在泥炭沉积物的表层2cm,反映了在表层氧化条件下外源输入的碘得以有效保存。随后当沉积环境变为还原性,大量的碘便从有机质上解吸下来,进入孔隙水,成为易于交换态的碘,进而得以在环境水体中进行迁移扩散。

  该研究受到科技部(No. 2015FY1108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No. 11875261, 41991252)及中国科学院(No. 132B61KYSB20180003, No. XDB40020104)等的资助。上述成果于20214月发表在《Chemosphere》期刊上。

   

  1 英法核燃料后处理厂释放的129I随西风传输到达中亚干旱区及其沉积后的行为

  1. Xue Zhao, Xiaolin Hou*, Dongliang Zhang, Yunpeng Zhang, Zhao Huang, Qi Liu. Records of iodine isotopes (129I, 127I) in the Barkol peat bog from northwest China and their sources, transport and preservation. Chemosphere, 2021, 279: 130531.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hemosphere.2021.130531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