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环境研究所在南沙现代砗磲壳体氧同位素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砗磲是海洋中最大的双壳类,其壳体具有清晰的日纹层,且生长速率较快(5-200mm/day),是进行高分辨率古气候学、古海洋学研究的良好载体。其壳体地球化学元素和同位素具有潜在的环境指示意义,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成为环境变化的替代指标。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晏宏研究员团队,联合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展开合作研究,通过分析南沙永暑礁现代砗磲壳体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成像和d18Oshell,结合现代观测资料和盐度收支模型,重建了南沙1989-2013年高分辨率的海水表层d18Osw,并进一步估算了南沙海水表层盐度(SSS)变化,分析了南沙SSS变化的动力学过程。

  本研究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南沙降水在季节旋回上领先海水表层温度(SST)变化约71天,在年际时间尺度上(2-7年),两者基本为反相位关系。El Niño事件发生时,南沙表现为暖干的气候状态;而La Niña事件发生时,表现为冷湿的气候状态。(2)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成像,建立了便捷无损的砗磲壳体日纹层识别方法,该方法为重建砗磲壳体可靠的生长年龄模型提供了重要基础。(3)通过分析南沙砗磲壳体的d18Oshell和降水以及SST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在季节时间尺度上,d18Oshell季节性并不明显,振幅变化较小,主要是由于南沙SST和降水之间在季节旋回上的相位差导致。在年际时间尺度上,d18Oshell主要反应了区域的降水信号,其次是SST信号。南沙砗磲d18Oshell可以被用于指示过去区域降水和ENSO变化。(4)基于砗磲d18Oshell和器测SST记录,估算了南沙1989-2013年南沙海水表层高分辨率的d18Osw记录。进一步利用航次实测d18OswSSS建立了南沙现代d18Osw-SSS的校正关系,估算了南沙1989-2013年之间高分辨率的SSS记录。通过与SODA和盐度收支模型估算的SSS对比,结果表明南沙SSS的变化主要受表层淡水通量和混合层变化的影响。该结果提醒我们利用现代d18Osw-SSS的校正关系重建过去海水表层SSS,需要考虑混合层的变化。

  该成果近期发表于国际期刊《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上,该项研究得到基金委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前沿重点研究计划、海洋国家实验室开放基金、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和同济大学开放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Ma, X., Yan, H., Fei, H., Liu, C., Shi, G., Huang, E., Wang, Y., Qu, X., Lian, E., Dang, H., 2020. A high-resolution d18O record of modern Tridacna gigas bivalve and its paleo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554, 109800.

  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31018220302455


1 南沙砗磲概况和现代器测记录


2 南沙砗磲壳体d18OshellSST、降水以及Nino3.4SST之间的相互关系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