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环境研究所在我国沿海地区核电站运行评估方面取得进展
核能作为一种新型清洁能源,为全球提供11%的电能。现阶段,我国也正在大力发展核电,以节约化石燃料等能源,并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根据中国核电信息网公布的消息,截止到2019年7月(见图1),我国有14座核电站的 47台机组投入运行,还有11台机组正在建设,更多的核电站正在筹建。目前,我国运行和正在建设的核电站全部集中在我国沿海地区。众所周知,核电站安全运行对周边的环境安全和人民健康至关重要。核电站的安全运行也是人们极为关注的社会热点,准确监测和评估核电站周边环境中的放射性水平,有助于准确评价核电站的运行安全,并为评价可能的事故影响,降低和消除公众的恐“核”心理提供帮助。钚同位素是一种长寿命核反应堆的放射性产物,由于其高生物和辐射毒性,一致以来都是重点关注的对象。也是环境核环境安全评估的重要内容。基于不同来源的钚同位素具有不同的240Pu/239Pu原子比这一重要指纹特征,钚同位素可以用于诊断环境放射性的来源,评估核电站运行安全水平。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环境放射性研究组通过对系统采集于我国沿海地区的表层土壤样品的分析,获得了其中的239,240Pu水平、分布和来源结果发现(见图2):我国沿海地区表层土壤中239,240Pu浓度的分布呈现随纬度增加而升高的趋势,但均处于全球大气沉降的本底水平。获得的所有土壤中240Pu/239Pu原子比(0.186±0.021)与全球大气沉降值(0.178±0.023)一致,表明该区域土壤中钚同位素主要来自于1945-1980年间大气核武器试验的全球沉降,其它来源对沿海地区的的钚同位素贡献可以忽略不计。该结果同时也表明我国沿海地区核电站的运行是安全的,对其周边环境放射性没有明显影响。本工作获得的我国沿海地区土壤钚同位素水平数据也将作为重要基础数据,可用于日后我国沿海地区核电站的安全运行的长期评价。
沿海地区土壤钚的分布主要归因于全球大气核武器试验点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高纬度(40-50°N)地区,其沉降的放射性物质在北半球呈现出中高纬度高,低纬度和高纬度均低的分布趋势。另外,239,240Pu浓度的分布也受到植被覆盖率、降水、土壤有机质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该项目得到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国际伙伴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大气中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等项目的资助。
详文及链接见:
Weichao Zhang, Xiaolin Hou*. Level, distribution and sources of plutonium in the coastal areas of China[J]. Chemosphere, 2019, 230: 587-595.
https://doi.org/10.1016/j.chemosphere.2019.05.094
图1 我国大陆核电站分布图(数据来源于 IAEA(2019),截止到 2019.07)
图2 沿海地区表层土壤中239,240Pu浓度和的240Pu/239Pu原子比分布
图3 研究区域中钚同位素的来源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