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环境研究所利用129I示踪人类核活动对低纬度地区的影响取得新进展

  目前,129I对人类核活动记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而低纬度地区仅有珊瑚等海洋系统的129I记录,缺少陆地系统的129I记录。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与台湾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合作,通过分析菲律宾塔尔湖沉积物岩芯中的129I127I,获得了清晰的人类核活动对低纬度陆地系统的影响记录,并将其划分为三个主要的历史阶段。1)核前时代该地区的129I/127I原子比值为(2.04-5.12×10-12,可作为该地区129I的基线水平。2)受东北赤道信风的控制,129I / 127I比值(20.1-69.3×10-12的增加表明,在太平洋中部太平洋试验场的大气层核武器试验是1956-1962年沉积物中129I的主要来源。31964年以后的129I / 127I比率高达157.5×10-12,表明欧洲核燃料后处理厂对该地区的的影响很大。东亚冬季风是欧洲核燃料后处理厂向东南亚放射性碘(129I)大气扩散的主导驱动力。塔尔湖岩芯42.8厘米处的一个显著的129I / 127I峰值很有可能反映了1986年切尔诺贝利事故的信号。 

  塔尔湖位于菲律宾塔尔火山系统内,研究还发现在塔尔火山喷发历史中,碘同位素浓度均低于其他历史时期,这主要与贫碘的火山物质的输入有关。因此,碘同位素有可能用于示踪火山喷发历史。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台湾科技部的支持。 

  该成果近期发表于Chemosphere期刊上 

    

   

  1. 菲律宾塔尔湖地理位置及核活动来源和传输路径示意图 

   

  2. 塔尔湖沉积柱中127I129I浓度,及129I/127I原子比值分布图,蓝色阴影为两次火山喷发时期 

    

  (张路远 供稿)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