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笋记录揭示中亚东部地区全新世气候变化历史

  中亚(包括我国新疆地区)气候干旱,生态系统脆弱。中亚地区的大气环流不仅是联系亚洲季风气候和北大西洋气候的纽带,同时也在东亚粉尘传输中起重要作用。深入理解中亚地区气候变化历史,对该区水资源评估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对于中亚干旱区过去气候变化的认识尚存在较大争议,这极大的阻碍对中亚气候变化机制的理解。     

  中科院地球环境所蔡演军研究员联合国内外同行,以我国新疆科桑洞石笋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中亚东部地区全新世石笋碳、氧同位素变化序列。结果显示,石笋氧同位素在早中全新世(10000-3000 a BP)明显偏负,3000-2000 a BP逐渐向偏正发展,2000年以来维持偏正的状态。通过和其他地质记录的对比,结合最新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他们认为科桑洞石笋早中全新世氧同位素的变化主要反映了水汽源区的氧同位素值以及区域降水变化,而非降水的季节性变化:早中全新世增强的西风急流导致中亚西部地区冬季降水增加,气候湿润,并使得降水中的O-18贫化;这使得一系列水域和湖泊,包括咸海、里海、地中海等再蒸发水汽中的O-18贫化;这些水汽向东传输,经过天山山脉的抬升作用,形成降雨,最终导致中亚东部地区包括我国新疆降水中的O-18的贫化;同时,增加的湿度一方面能够使得水汽在传输过程中仍保持O-18的贫化,另一方面还能通过减弱云下和地表的再蒸发作用,进而造成降水/石笋氧同位素值在早中全新世的偏负;另外,早中全新世强盛的印度季风也可能使得氧同位素值偏负的水汽传输到中亚东部地区,尽管占比较小,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科桑洞石笋氧同位素值的偏负。总之,科桑洞石笋氧同位素的偏负揭示以夏季降雨为主的中亚东部地区在早中全新世气候较湿润,与以冬春降雨为主的中亚西部地区变化基本一致,西风急流、中亚西部降水的再传输和地形影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蔡演军研究员等进一步提出,随着晚全新世周边地区降雨的减少,输送到中亚东部地区的水汽减少,气候变干,石笋以及其指示的降水氧同位素在2000年之后开始主要受控于温度变化。楼兰、米兰等在汉代兴盛一时的古城的废弃,则可能和该区500 AD左右的高温干旱气候有关。 

这一成果发表于国际地学研究知名期刊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Cai, Y. et al. Holocene moisture changes in western China, Central Asia, inferred from stalagmites.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2017,158: 15-28)
 
 
新疆科桑洞全新世石笋氧同位素记录(中)及其与其他地质记录的对比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