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碘-129示踪研究我国海洋环境和洋流循环
我国东部沿海核电站的迅速增加以及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发生,使得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核环境安全受到高度重视。由于污染物和营养物质的持续排放,我国东海和黄海频发的赤潮现象也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碘-129及其形态分析为调查核环境安全,海洋环境变化以及洋流循环和海水交换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
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利用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的高灵敏度加速器质谱仪,与华东师范大学河口与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通过分析我国东海表层海水中的129I、127I及其化学形态发现虽然我国东海海水中碘-129水平比人类核活动前高出1~3个数量级,但处于全球沉降本底水平。通过分析碘-129在东海表层海水中的分布(图)发现我国东部沿海的核设施以及日本福岛核事故对我国东海海域的放射性水平无明显影响。研究还发现长江以及其它河口的输入是东海海水中碘-129的主要来源,碘-129在表层海水中的分布清楚展示了长江河水与黑潮和台湾暖流海水在东海的相互作用过程。海水中碘同位素一般以碘酸盐形式存在,但在部分地区发现碘酸盐水平降低,且基本转化为的碘化物形态。这些区域与赤潮的发生和缺氧区域重叠。
该工作不但为评估东海沿岸的核环境安全提供重要数据,还可用于东海周边海域不同水体交换、洋流循环以及该地区海洋环境的研究。该项目得到了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黄土与第四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项目的支持。这一成果最近发表于国际期刊Scientific Reports上。
图1. 东海海域表层海水中127I浓度(左)、129I浓度(右)分布图
(王妍芸、张路远供稿)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