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环所从历史角度揭示西南大旱成因

    我国西南地区近年来严重干旱事件频繁发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财产损失,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许多工作对这些干旱事件进行了研究,然而大部分是基于最近60年的气象观测记录,关注单次干旱事件的过程和成因。西南近年的干旱在历史上处于什么位置,是什么因素驱动了西南地区降雨的长期变化?未来将会如何发展?这些重要问题一直不清楚。 

  地环所谭亮成和蔡演军博士等联合国内外同行,通过云南小白龙洞一颗石笋样品的氧同位素,在与观测记录对比的基础上,重建了西南地区公元1760年以来的降雨(主要是季风降雨)变化。发现最近250年,西南地区降雨有长期下降趋势,而2009-2012年的连旱是最近250年西南最干的时期。他们进一步研究揭示,热带印度洋-太平洋的持续升温减弱了海陆热力差及来自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可能是造成西南地区降雨长期减少的主要原因。西南地区的年代际干旱事件则主要是受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年代际尺度El Nińo分布型的影响。 

  已有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全球变暖情境下,热带海表温度可能继续上升,赤道太平洋将可能出现类型El Nińo状态的海表温度分布。基于此,该项研究也警示西南降雨减少趋势继续发展的可能性。 

  这一研究目前在线发表于国际气候学领域知名期刊《Climate Dynamics上。Tan, Liangchng et al. Decreasing monsoon precipitation in southwest China during the last 240 years associated with the warming of tropic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Climate Dynamics, 2016, DOI: 10.1007/s00382-016-3171-y 

    

   

  1. 云南小白龙洞石笋氧同位素记录及其与昆明气象站年降雨量的对比 

   

  2. 云南降雨变化与年代际尺度El Nińo事件对比。(A)去掉趋势之后的云南石笋记录,(BMann et al.2000 重建的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指数, CD'Arrigo et al.2005)重建的重建的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指数,(D)南方涛动指数(Stahle et al. 1998)。黄色柱条表示西南地区公元1760年以来的干旱事件及其与年代际尺度El Nińo事件的对比。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