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fic Reports亮点论文:中国洞穴将过去500年气候变化、社会影响以及人类适应联系起来
近日,地球环境所谭亮成博士及其合作者,发现陕南地区大鱼洞近百处历史题词,这些题词清楚记载了最近500年古人有7次因天旱而进洞取水或求雨的场景,年代分别为公元1528、1596、1707、1756、1839、1891和1894。例如其中一处题词中记载:“康熙四十六年六月初八(阳历1707年7月7日),知州王渭鼎闻告亲来请雨一次”;另一处题词中记载:“光绪十七年五月二十四日(阳历1891年6月30日),导领沟总约朱怀宗统领众姓两百余名取水到此-朴水师冉祯荣”。 这是国内外首次发现洞穴题词中可记录重要的气候变化信息,提醒历史气候学家未来在这一研究方向上给予关注。
洞穴题词记载的最近500年的7次干旱事件都对应于来自同一个洞穴的石笋的氧、碳同位素以及Sr/Ca比值的偏正变化,为大鱼洞石笋氧同位素和当地降雨的负相关关系提供了明确证据。他们进一步通过石笋氧同位素记录,重建了汉江上游过去500年年代精确、分辨率约为1.3年的可靠降雨变化序列。结合历史文献记录和石笋记录,揭示历史时期干旱事件,甚至是湿润气候背景下的短暂干旱,能对当地人民造成了重要影响,甚至影响到当地社会的稳定。
从洞穴题词中可知,当干旱事件发生时,古人去洞穴中取水或求雨。在最近几年的西南大旱中,当地居民也是去洞穴中取水以应对严重干旱。这揭示尽管当前科技较历史时期发达很多,然而人类在气候灾害面前还是很脆弱,在气候灾害面前的行为方式和古人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提醒加强对岩溶地下水的保护,这是大旱时期弥足珍贵的水资源。
另外,他们还尝试通过时域组合模型对石笋氧同位素记录进行统计预测,初步结果显示从现在到2042年,汉江上游地区的降雨可能低于近500年的平均水平。由于这一地区是南水北调中线以及引汉济渭工程的水源区,也是许多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因此,他们建议应及早建立适应策略,以因应未来可能的降水减少及干旱事件。
这一成果最近发表于国际知名SCI期刊Scientific Reports上,被选为当周研究亮点(Liangcheng Tan et al., A Chinese cave links climate change, social impacts, and human adaptation over the last 500 years. Scientific Reports, 2015, 5, 12284; doi: 10.1038/srep12284,文章下载链接:http://www.nature.com/articles/srep12284)。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Eos、美国地球化学学会会讯Geochemical News、英国剑桥大学等都迅速对这一研究做了专题报道。研究成果同时也引起了国际著名媒体的广泛关注,如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英国独立报(The Independent)、英国每日邮报(Daily Mail)等都做了长篇报道。
相关报道:
Natureasia研究亮点报道:http://www.natureasia.com/zh-cn/research/highlight/10148
Eos报道:https://eos.org/articles/chinese-cave-inscriptions-tell-woeful-tale-of-drought
美国新闻周刊报道:
http://www.newsweek.com/500-year-old-chinese-cave-writings-could-predict-future-droughts-363213
记录了干旱事件的大鱼洞洞穴题词照片
最近500年大鱼洞洞穴题词记录的干旱事件和石笋氧、碳同位素以及Sr/Ca比值的对比。黑色倒三角为有人进洞记录的年份、黄色正方形代表题词中的干旱记录。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