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谈判”23年江湖恩仇录

  华盛顿时间61日(北京时间6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气候协定》,激起一片哗然,也引发了对于气候协定和气候谈判的再度关注。 

   

  无论是《巴黎气候协定》还是更早的《京都议定书》,这些气候协定的初衷,都是以应对气候变化为基点,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当然,人类共同利益——这个带着些科幻色彩的理想主义词汇,说起来容易,但似乎从未真正实现过。从1995年第一届世界气候变化大会在德国柏林召开,这个“初衷”就在一路跑偏。 

  时至今日,对于气候协定的国际谈判,实际上已经成为富国、穷国、“曾经穷过如今正富起来的”大国之间,利益博弈的斗兽场。 

   

  背景 

  上世纪70年代末,科学家们首次提出警告:CO2浓度的持续激增,将导致全球增温、气候灾难爆发、生存环境恶化。之后,应对气候变化、控制碳排放,作为一个被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重点问题,提上议程。 

  正如丁仲礼院士所说: 

  CO2 减排本身的逻辑基础是清晰的。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约0.8℃,它同人类利用化石燃料所释放的二氧化碳有主要关系。这个结论得到广泛认可,也成为碳减排的逻辑起点。 

  但需要减排是一回事,谁负责减排又是另一回事。我们看到的博弈实际上主要围绕‘谁减排’展开。 

  1. 两大阵营 

  早期,正是围绕着“谁减排”,江湖上分为两大阵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认为:还用说吗当然是发达国家减排了! 

  首先你排得最多。美国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家,而中国当时的碳排放只有美国的一半。 

  而且你还有“历史债”。 你们早期完成工业化时,野蛮发展,肆无忌惮排放,那时候谁也不知道什么全球变暖什么温室气体什么碳排放,也没人管,由着你呼啦啦排。现在全球变暖,不就是你们当年积累下的碳排放么? 

  ——有理有据,无法反驳。 

  于是,1992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了“地球首脑会议”(二十多年前,这名字还不显得很中二),也叫“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或“里约会议”。会上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992年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有个里程碑式的贡献,就是提出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 

  这是一个非常讲道理的气候谈判原则: 

  共同,是说应对气候变化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责任; 

  有区别的,则强调各个国家的实际情况不同、所需承担的减排责任也不同。 

  发达国家由于排放多、历史积累多,理应承担主要的减排责任;而且发达国家资金更充沛、技术更先进,应当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资金和技术援助。 

  正是这个“有区别的”,成为迄今为止的二十多年、乃至可以预见的未来若干年中,各个气候阵营博弈的核心所在。 

  2. 双“55”标准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真的非常讲道理——讲道理到什么程度呢?到没有人理的程度。 

  它只是笼统地说发达国家应该在20世纪末把排放恢复到1990年的水准,但并没有提出减排的具体指标。因此对各国并没有什么约束力,事实上也没有多少国家实行。 

  但是气候恶化的脚步越走越近,不实行也不是办法。于是五年后的199712月,各国在日本东京济济一堂,经过艰苦卓绝的吵架,终于通过了《京都议定书》。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会议通过《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实际上延续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宗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并在“有区别”这一点上提出了具体要求: 

  发达国家从2005年开始承担减排义务,而发展中国家则可以从2012年再开始。 

  发达国家对碳排放的减排比例:美国到2012年时比1990年减少7%,欧盟减少8%,日本和加拿大减少6%,俄罗斯维持1990水准。 

  而且还引入了市场机制,你实在要排放,超标部分可以花钱买,堪称历史首创。 

  听起来不错,关键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实施呢? 

  这就是双55标准: 

  一是有55个或以上参与国家签署该条约; 

  二是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规定国家在1990年总排放量的55% 

  这两个条件一旦满足,90天后《京都议定书》就开始强制生效。 

  我国于第二年(1998年)签署。美国克林顿政府也在当年签署。 

  感觉一切走上了正轨是吗? 

  错觉。 

  真正的斗争才刚刚开始。 

  3. 三足鼎立 

  首先是两大阵营开始各自分裂。 

  发达国家这边,分化成了欧盟和伞形集团。 

  欧盟:欧盟国家的清洁能源占据优势,因此在减排上很痛快,对减排目标的执行也很到位,还积极督促其它国家减排,可谓减排界的“急先锋”。 

  伞形集团:欧盟以外的一些发达国家,以美国为首,包括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再加上虽然不算发达国家但也举足轻重的俄罗斯,这些国家在地图上的连线像一把伞,因此被称为伞形集团。 

  伞形集团国家总体上还很依赖化石能源,减排代价很大,自然心不甘情不愿,能拖就拖、能躲就躲。 

   

  伞形集团 

  发展中国家阵营,也分裂为不同门派。 

  首当其冲的是“基础四国”派。 

  以中国为首,加上印度、南非和巴西。这四个国家的英文首字母ChinaIndianSouth AfricaBrazil可组合为英文单词BASIC。(遗憾,它们本来可以叫“发展中四国”的,简称F4。) 

  基础四国虽然还归于发展中国家,但经济增速快,排放多,减排压力大。他们虽然也愿意减排,但更强调“有区别的”责任,认为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责任、率先减排。 

   

  基础四国 

  然后是“小岛国联盟”派,由大洋上一些小岛屿和低海拔沿岸国家组成。 

  他们处于气候变化毁灭性影响的最前沿,时刻背负着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国家被淹没的沉重危机感。气候谈判对他们来说不是发展的博弈,而是生死存亡。 

  因此,他们希望各国能实行更严格的排放标准,比如2020年时能比1990年减排45% 

   

  大洋洲上的小岛屿国家瑙鲁 

  还有一个悲催的“最不发达国家”派,聚集了全球50个最贫困的国家。 

  由于极度的贫困和落后,他们本身的防御和救治能力非常低下,一旦遭遇气候灾难和极端天气,就要付出更加惨痛的代价,可谓雪上加霜。 

  他们总体上排放很低,但却承担了更多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他们希望发达国家应该提供更多的资金援助。 

   

  最不发达国家在非洲有31国,图为索马里 

  他们中有10个国家,还具有双重身份——身兼小岛国联盟和最不发达国家,只能说是祸不单行了。 

  当然了,小岛国联盟和最不发达国家,虽然有个门派名字,但被严重边缘化,并没什么地位。 

  真正有话语权的,还是欧盟“急先锋”、以美国为首的“伞形集团”、以中国为首的“基础四国”,三大集团构成“三足鼎立”之势。 

  4. 低谷中的僵局 

  伞形集团虽然态度消极,但总不好直接说自己不减排,而是采用了迂回的方式,花动作不断。 

  他们提出用“碳汇”抵消碳排放,重新核定各国减排目标。 

  比如说植物能吸收CO2,而我有大片森林。所以你不能光算我排出多少碳,你得用我排出的碳减掉我的森林吸收的碳。美国抛出一套非常复杂的算法,如果成立的话,可以抵消掉1/3的减排目标。 

  欧盟和发展中国家当然不会同意。事实上碳汇本身就是异常复杂的循环体系,其科学评估方法至今还是科学界难点。 

  另外,一些发展中国家反映,发达国家承诺的资金援助严重缩水,把其它不相干的援助项目,花式包装成气候变化援助项目,其实并没有资金投入。而一些承诺援助的环保技术,也常常出尔反尔、不了了之。 

  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掩饰中,各方矛盾愈演愈烈。 

  进入新世纪,2000年的海牙气候变化大会,美国作为当时全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干脆打开天窗说亮话,态度强硬地要求大幅度降低自己的减排指标,导致会议陷入僵局。 

  直到最后一刻,协议依然无法达成。最终,大会主席扬·普龙克沉重地宣布:“我不得不遗憾地向大家承认,我们辜负了全世界的希望。” 

  5. 艰难中生效 

  20011月,小布什政府上台,两个月后,他宣布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理由是“它损害了美国的国家利益”。 

   

  可以想象,发展中国家强烈谴责,欧盟纷纷抗议,伞形国家其它成员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此时,《京都议定书》可以说岌岌可危了。 

  因为美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有25%CO2从美国排出。他一退出,双55标准中的“55%”就很难达到了,这样《京都议定书》几乎是没法生效了。 

  气候变化大会和气候谈判,遭致史上最沉重的打击。(当然,那时候大家还不知道,其实用不了多久,中国的碳排放就大踏步地超越美国了。) 

  重创中,气候谈判并未停下脚步。 

  2002年,欧盟签了,达到了55国标准。 

  200412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也签了,达到了55%标准。(伞形集团毕竟只是个松散组织) 

  至此,双55标准都满足了,《京都议定书》的强制生效机制被启动。 

  90天后的20052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开始执行。 

  然而。 

  美国笑了:小样儿,这还能拦得住我? 

  2007年,美国不仅没减排,碳排放量还比基准线高了16% 

  有样学样,日本比基准线高9%,澳大利亚比基准线高7%,尤其加拿大2009年比1990年增长近30%,将面临136亿美元的罚金。 

  加拿大痛定思痛,还是退协定保平安吧!于是在2011年,加拿大环境部长肯特表示“当年的加入是一个错误决定”,宣布加拿大正式退出《京都议定书》。 

  可以说是非常绝望了。 

  6. 中国有了新情况 

  在连年不断的激烈吵架中,一个新情况正在悄然发生: 

  2005年开始,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超级大国,并且以惊人的速度一路狂飙。 

   

  各国CO2排放情况 

  发达国家如梦初醒: 

  等下等下,静静,静静。咱过去说发展中国家可以少承担减排责任,是因为发达国家排放多(具体来说,美国最多),而发展中国家排放少啊。可现在发展中国家已经后来居上了(具体来说,中国最多),那这旧标准是不是应该变一变了?! 

  于是,2007年印尼巴厘岛气候变化大会,新一轮吵架开始了。 

  惊喜是,美国发现中国已经取代自己成为全球第一碳排放大国,麻溜又回来开会了! 

  本次大会讨论的目标是:朋友们,再过5年《京都议定书》就要到期了,加上“某些”发展中国家已经排放出了新高度,大家有必要讨论一个新的排放方案了! 

  于是,围绕这一目标,大会展开了为期十多天的马拉松式吵架。美国真不是白回来的,他加入以后更是吵得飞沙走石。 

  吵到大会的最后一个晚上,美国依然拒签《巴厘岛路线图》,这意味着大会唯一的成果《巴厘岛路线图》也要胎死腹中。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被称为“气候谈判大管家”的秘书处执行秘书伊福·德布尔,突然全线崩溃,坐在席上捂着脸大哭起来! 

   

  全场寂静,大管家泣不成声 

  一个小时后,也不知道是不是被大管家哭慌了神,美国代表突然戏剧性地改变立场,在文件上签字了。 

  先别高兴。 

  《巴厘岛路线图》为了达成妥协,一再让步,甚至删除了减排的具体目标,只是强调了“紧迫性”,基本上没什么约束力。 

  不过它明确了两年后的计划,届时必须讨论出新方案来接替即将失效的《京都议定书》。 

  7. 哥本哈根斗而不破 

  两年时间一晃而过。 

  2009127日,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召开。 

  由于两年前巴厘岛大会的预告,全球对本次大会倍加重视,中国总理、美国总统奥巴马、英国首相布朗、法国总统萨科齐等85个国家政府首脑齐集一堂。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 

  减排“急先锋”欧盟先出来定调子: 

  过去18年你们谁都不听话,只有我一个人自觉履行减排义务;未来不管你们听不听话,我还将继续自觉履行减排义务。2020年我们准备减30%,就是这么优秀,敢为天下先!(此处应有掌声) 

  俄罗斯附和:复议。2020年我们准备减25% 

  最不发达国家: 

  感动!泪目!但是还不够啊各位! 

  请各位想想,我们50个全球最贫困国家,总排放还不到全球1%,全球变暖我们真没责任啊,是你们这些老牌工业国家欠下的历史债啊,你们污染完了,摇身一变成发达国家了,让我们这些穷鬼来承担90%以上的不利影响,这公平吗?你们是不是应该给予加倍的经济补偿和援助啊?! 

  小岛国联盟: 

  还有我们!天地良心,我们几乎都是0排放国家,但却不得不天天为海平面上升而担惊受怕,这又公平吗?那些污染大国们,谁污染谁治理好吗?! 

  南太平洋岛国图卢瓦代表弗里:“各位,今天早上醒来时,我哭了。作为一个成年人,这很难启齿。但我的国家的命运,就掌握在各位的手中,谢谢!” 

  马尔代夫总统纳希德发言时也声泪俱下,强烈要求发达国家宣布更为积极的减排计划。 

  在现场一片悲情气氛中,被寄予厚望的伞形集团登场了。 

  美国:朋友们!美国是承认全球变暖的,美国也是坚决支持减排的!因此,美国将减排4% 

  加拿大:我们也坚决支持减排,我们将减排2% 

  澳大利亚:我们也坚决支持减排,但我们的参议院已经否决了《气候变化法案》,我也木有办法…… 

  发展中国家:excuse me4%2%?木有办法?……你们伞形集团在逗我们? 

  美国:稍安勿躁,现在某大国的碳排放已经全球第一了,不如请某大国说说打算减多少? 

  中国:我们虽然碳排放全球第一,但是,我们能源消耗却只排全球第133位。没办法,我们技术落后啊,能源利用率低,虽然用的少但是排的多。有鉴于此,我们强烈呼吁发达国家应该提供更多技术援助! 

  美国:憋整这些没用的,你就说你减多少? 

  中国:我们郑重承诺,到2020年减40-45%!怎么样,厉害吧? 

  美国:哈?真的假的? 

  中国:完整的表述是: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美国:啥玩意?你骗二傻子呢!我们说的是总量下降,你说的是“单位GDP对应的下降”——按照你现在8%GDP增长,到2020年你总量不但不减少,还反倒增加了40%!你你你……! 

  中国:请发达国家们注意,你们已经排了100多年了,而我们这才刚开始! 

  欧盟:哎哎话虽如此,但你们基础四国现在毕竟排得也太多了,你们多少也应该承担点义务,我们才能加大力度…… 

  美国:呵呵,要加大你欧盟自己加大去,别拉上我。总之他们基础四国要是不减排的话,我们也绝不减排。 

  中国:某些大国别忘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原则是“有区别的责任”,发达国家责任更大! 

  美国:某些大国也别忘了,“有区别的责任”前面还有“共同”俩字,人人有责! 

  …… 

  小岛国联盟:喂,到底有没有人听啊?我们的国家快被淹了! 

  …… 

  经过天昏地暗日月无光的拉锯谈判,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最终仅发表了一份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提出要把未来的全球升温控制在2℃以内。 

  不过它毕竟重新把各国聚拢,吵而不崩、斗而不破,总体上还是一场团结与合作的武林大会! 

   

  8. 巴黎大会再迎转机 

  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即将召开。 

  有了过去的经验,这次会还没开,各国就提前表示:我们已经看懂了,现在横竖就是中国和美国你俩最能吵吵,不如你俩先吵清楚了咱再开会?真的没空陪聊了,我们也很忙的,不想浪费感情。 

  1111日晚,习奥瀛台夜话,双方共同发布《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表示要加强合作,消除障碍。会谈结束后奥巴马满面春风,表示已经一举奠定巴黎气候大会顺利召开的基础。 

   

  瀛台夜话 

  1113日,尽管巴黎刚刚发生暴恐事件,但依然有包括中美两国最高领导人的138位国家政府首脑参加了巴黎气候大会。 

   

  巴黎气候大会,美国艺术家谢泼德.费尔雷创作的“地球危机”大圆球悬挂在埃菲尔铁塔上 

  中国:请诸位耐心等待,我们郑重承诺,2030年将是我国碳排放的顶点,之后就会下降了。当然下降比例还是按单位GDP算,不过将提高到比2005年下降60-65%。总之,尽管减排压力巨大,我们依然对发展方式转型和技术进步持乐观态度。 

  美国:好吧,那我们2025年比2005年减排28% 

  日本:那我们2030年比2005年减排26% 

  欧盟:我们不按单位GDP算,也不跟2005年比,我们实打实的,2030年比1990年减40% 

  俄罗斯:我们……看情况吧,反正最多比1990年减30% 

  会前功课果然没白做,大家态度都很积极。巴黎气候大会上最终达成了《巴黎气候变化协定》。 

  这是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之后,人类历史上第三个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法律文本。 

   

  巴黎气候大会部分与会国领导人合影 

  2016105日,《巴黎气候变化协定》满足生效条件,正式生效。由此确定了2020年后的全球气候治理的格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似乎一切又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了不是吗? 

  错觉。 

  9. 川普再续小布什前缘 

  美国现任总统川普横空出世,成为全世界唯一否认全球变暖的国家最高领导人。 

  他有不少关于气候变化的惊人之语,比如: 

  全球变暖从头到尾就是一场骗局! 

  全球变暖是中国人的阴谋!为了让美国制造业失去竞争力! 

   

  中方内心OS:额,我们正在飞速发展期,又是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我们巴不得全球变暖是假的,才好放飞自我、无拘无束排放。也只有你才会说我们编造了全球变暖。真是黑到深处自然粉,扶额。 

  川普过去还只是发推而已,现在来真的了。 

  于是回到了卷首新闻:2017年华盛顿时间61日(北京时间6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 

   

  对于应对气候变化的事业而言,这无异于又一次沉重打击。 

  不过话说回来,川普虽然任性,但任性也要讲基本法。气候协定就像婚姻,想生效不容易,想退出更不容易。 

  《巴黎气候协定》第28条规定: 

  协定生效三年后缔约方才能申请退出,最早可在联合国收到退出申请一年后正式退出协定。 

  意思就是说,川普虽然现在宣布退出《巴黎气候协定》,但最早也得到201911月之后才能提交申请,再等一年后才能正式退出。等退出程序履行完,川普的第一个任期都结束了。 

  目睹整个过程的中国保持微笑:“我国将一如既往地认真履行《巴黎气候协定》。” 

  天下大势,分分合合,起起落落,相信气候变化大会也见惯了吧。 

  后记 

      丁仲礼院士曾经在《面对面》访谈中表达过:人类控制碳排放,其实并不是为了保护地球,因为地球并不需要人类保护。人类是在保护自己。 

   

  没错,气候变化大会、气候协定、气候谈判,它们的初衷,都是以应对气候变化为基点,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但在“共同利益”之下,还有各国激烈争夺发展空间、压缩能源转型成本的自我利益。 

  1995年第一届世界气候变化大会至今,已经过去23年,胶着、僵持、对抗、打击,从未停止。 

  或许是因为人类并没有那么多的“共同利益”; 

  又或者,是人类还没有看到一个足够震慑的“共同危机”吧。 

  本文荣幸地获得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周天军研究员、魏科副研究员的指导,特此致谢 

  来源: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后李汀微信公众号“大脸撑在小胸上”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