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移民火星之路——国家天文台郑永春博士解读《火星救援》
火星的自然环境与地球最相似,是太阳系中唯一经改造后适合人类长期居住的天体。20世纪,人类实现了载人登陆月球,第一次登陆地球以外的天体。21世纪上半叶,人类将实现载人登陆火星的梦想。这是迄今为止最重要、最复杂的太空计划,将对人类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由马特·达蒙主演的年度太空大片《火星救援》以其丰富的科学内涵和坚实的技术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载人登陆前的火星生存手册。 12月3日下午,研究所“星期五沙龙”邀请了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郑永春博士,带来一场“火星救援:人类移民火星之路”为题的科普报告,解读载人航天的最新科学进展和未来人类登陆火星面临的技术挑战。 美、俄、欧等航天大国很早就开始酝酿载人登陆火星的计划,由于政治、技术、经费等原因,一直未能付诸实施。当前,载人航天技术,特别是重型运载火箭和新一代载人飞船的性能有了显著提升,载人登陆火星不再是纸上谈兵,包括SpaceX在内的一些民营航天企业,也将载人登陆火星作为长远发展目标。作为深空探测的后起之秀,面对世界航天发展的新形势,中国也正在积极规划自主火星探测,以期在人类探索太阳系的征程中做出与大国地位相适应的贡献。 人类探索火星的道路将充满挑战,但这种挑战和冒险精神,才是人类社会蓬勃发展的原生动力。基于对科学发展战略的认识,郑永春作一个大胆的预测,人类将在未来20年(2035年)左右首次登陆火星表面,航天员乘组很可能是多国合作的“联合国际”航天员。实现载人登陆火星后,长远将朝着建立火星前哨站、改造火星环境、火星移民的长远目标逐步迈进。因此从某种程度而言,《火星救援》并非科幻,而是展现了二十年后的现实世界。 2个多小时的科普报告精彩纷呈,吸引了所内职工和学生以及不少所外人员,有些人还带着小朋友一同聆听。郑永春博士胸怀宇宙的激情和心系星辰大海的情怀,极大地激发了观众对航天事业的热情。报告后,大家就感兴趣的方面踊跃提问,参与交流讨论。
郑永春博士作报告
|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