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文件学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我见

发布时间:2007-12-12
2007年8月份,我回到家乡,亲眼目睹了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变化,一座座崭新的二层小楼格外醒目,村中主要的两条街道也铺成了柏油路,各种机动车辆穿梭于村中,村边原本不起眼的小学也换成了漂亮的二层小楼,大部分的农家也都装上了电话,除了这些,我还聆听了村民对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的赞扬。短短两年时间,变化之大,令人惊讶,党中央推行的新农村建设已经初见成效,真是令人振奋。
从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到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印发,再到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下发,短短几年时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扎实推进。最近,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又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意义非常重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社会主义全面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广大农民的迫切心声。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牵扯的问题方方面面。笔者认为,在全面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应集中重点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以下若干实际问题。
       首先,以人为本,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农村人口众多且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缺乏职业技能是我们的基本国情。根据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要从精神和物质双重方面彻底改变农村的面貌,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这就对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要建设新农村,就离不开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人是生产力的核心因素,以人为本培育具有更高素质的农民就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来实现我们的目标。首先要继续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使农民高度重视对子女的教育,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另外加大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免费培训力度,重点大量建设县级的职教中心,为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基础设施;再者大量组织健康的文体活动、知识竞赛和形式自由的法律知识培训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不但开发了农村大量劳动力的潜力,也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保障,更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总之,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正如胡锦涛指出的,“亿万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题。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
       第二,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一切从从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切实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现阶段建设新农村建设的迫切任务。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局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最艰巨的任务。2004年中央提出实行“两减免、三补贴”的政策,近两年又继续加大了这种力度,使农民从中直接受益,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很大贡献。最近,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党中央的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为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重要保证。在党中央的稳定政策支持下,广大农民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增加收入,如大力推进农产品的深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出口;加大绿色无公害食品的生产;努力发展区域经济,打造特色经济等。相信在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大政方针政策支持下,城乡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小,农民的收入会越来越高,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美好蓝图一定会成为现实。
       第三,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基层干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营造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氛围。胡锦涛同志曾指出,“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总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在十七大的报告中又再次强调“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有使亿万农民认识到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以及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中去。另外,要动员基层干部和党员同志,发挥他们的带头人作用,保持共产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先进性,以营造一个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第四,逐渐健全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农村发展的滞后的一个很突出地表现在于,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发展相对不足,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尤显不足。就医难、医疗费用高、医疗水平低,是当前农村广泛存在又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搞好新农村建设就必须尽快解决这些问题,因为衡量农民的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群众身体健康状况。鉴于这种情况,2005年中央提出,“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在2006年逐步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08年力争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中央的“十一五”计划也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中央的这一系列举措,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对健全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视和信心,也使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医疗条件有所改善,但要想使9亿农民的医疗问题得到完全的妥善解决,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方方面面,纷繁复杂,涉及到农村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环节,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全面推进建设的同时,我们应该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情下有所重点,有所选择的加强某些方面的建设,切实解决农民最迫切最需要的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我们要以“十一五”规划《建议》中“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总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以人为本,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使农村地区在“十一五”之后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的辉煌成果。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