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党委要闻

党旗在科研一线高高飘扬——地环所科技攻关尖刀连圆满完成紫坪铺水库钻探

发布时间:2022-06-15

    2022510日至525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地表过程与化学风化研究室张飞副研究员、汪进研究员、马小林助理研究员等17名科研人员组成临时党小组,在位于2008年汶川大地震震中下游的紫坪铺水库库区,顺利开展了水下岩心钻探工作。521-22日,副所长、党委委员孙有斌研究员专程抵达钻探现场,在水上钻探平台上交流了水库沉积地层厚度及取芯技术,勉励党员同志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精神,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野外工作,确保党旗在野外一线高高飘扬。 

   

紫坪铺水库水上钻探人员合影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续写科研荣光 

    大地震普遍产生了巨量的滑坡碎屑物,这些物质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地表侵蚀速率?风化和有机碳输出速度又如何响应?其答案对理解构造事件对地表过程的影响及气候在其中的作用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然而,由于大地震发生的偶然性,加上绝大部分地震区尚无野外观测(水文、水化学等)数据,事件前后对比的研究受到了极大限制。目前,国际上有精确年代控制的现代地震沉积记录的研究依然十分稀缺,而沉积记录持续跟踪的钻探研究工作更是一片空白。

    修建于2004年的紫坪铺水库超高沉积速率(平均74 cm/yr)的沉积物恰好完整地记录了2008年汶川地震前后的沉积过程,为研究2008年汶川地震对流域地表过程的影响提供了绝佳的机会。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金章东研究团队早于201610月就已在紫坪铺水库开展了岩心钻探工作,获得了长达11米的沉积岩心,并基于岩心样品在国际上建立了首个年分辨率的地震沉积记录定年方法,成功量化评估了地震事件背景下气候在地表侵蚀中的作用。该成果已于2019年以张飞副研究员为第一作者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并获得了国内外科学家的广泛关注。

    为进一步开展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前后沉积过程和侵蚀速率的持续变化研究,特别是在2016年以后,地表侵蚀速率如何变化?强暴雨事件在地震后期对侵蚀速率如何影响?这些关键问题依然不清楚。然而,这些问题的回答对于了解大地震及其关联的流域侵蚀-风化、碳循环,乃至滑坡灾害预防却尤为重要。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充分发挥前期已有优势,拟分阶段持续开展紫坪铺水库沉积岩心钻探研究工作,力争产出国际性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续写科研荣光。

不畏烈日,不惧暴雨,彰显先锋力量

无论是灼热的高温烈日,还是冰冷的狂风暴雨,都无法动摇团队钻探取心的决心。在为期15天的野外钻探工作过程中,多数为阴雨天气,其中仅出现了3天的高温天气。然而,仅仅这3天的紫外线就为每一位钻探队员都颁发了“英雄勋章”。不同于陆地钻探的有效物理防晒,水上钻探作业时不仅头顶烈日承受暴晒,湖面反射的阳光更会从下至上灼伤皮肤,使得阳光暴晒360°无死角,让人无处躲藏。半个月的野外作业后,每个人的肤色都趋向“健康色”发展,甚至出现脱皮现象。在阴雨天气,钻探环境则“一秒入冬”,即使是冲锋衣的羽绒内胆也无法抵御湖面的刺骨严寒,衣裤鞋袜被打湿更是家常便饭。在这样“冬夏交替”的恶劣环境中,团队中党员同志们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队员迎难而上,克服时艰,在水上钻探平台更是开展了“拉重锤大比拼”的趣味活动,使得枯燥劳累的体力活动变成了一项争先恐后的健身运动。最终,本次野外钻探工作获得沉积岩心14.6 m,圆满完成取心任务。

本次水上钻探取样为后续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未来开展湖泊沉积考察研究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在艰苦恶劣的野外工作环境中,党员同志充分发挥表率带头作用,勇挑重担、攻坚克难,用实际行动彰显党员先锋力量,让党旗在科学研究一线高高飘扬。

 

开展水上钻探工作 

  如履薄冰、奋发图强,持续发挥科技攻关尖刀连本色 

    圆满完成紫坪铺水库沉积岩心钻探回到研究所后,2022610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所授予本钻探团队“汶川地震持续监测”科技攻关尖刀连称号。此次授旗无疑高度肯定了本团队前期的科研工作及成果,并大大激励了未来继续开展科技攻关的信心。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精神,践行“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新时代科技价值观,秉承“如履薄冰、奋发图强”的黄土精神,以良好精神面貌和优异科研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研究团队被研究所党委授予“汶川地震持续监测”科技攻关尖刀连称号 

    

    


附件下载: